按照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应对“十三五”期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产业链薄弱环节,面对新的发展格局,要从制度引导和产业牵引、区域融合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共同完善。在产业链层次上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发挥全国新体制优势,突破“瓶颈”技术。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权力集中主要任务,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动员资源在各领域的协调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二是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建立健全与国际规则相协调、与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支持和专业服务。三是重视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规模优势,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积累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
二是利用产业牵引。一是继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中小微企业向“专门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掌控能力。二是协调自主研发布局。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最本质特征是高度的自力更生。要突破产业瓶颈,解决“卡颈”问题,就必须以国家或大型企业为主要研究力量,进行需要持续投入的“累积创新”。同时也要利用众多中小微企业灵活经营、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三是打造产业生态中的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生态系统。国际经验表明,工业生态中是否有龙头企业,是否有“杀手”零部件供应商,是决定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优秀企业延伸产业链,开拓新市场,成为行业的“旗舰”,提升国际竞争力。也要利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契机,支持海外优势企业并购和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推动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加快相关领域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集聚,促进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强跨区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效应,提高区域研发成果转化率;集中力量打造中西部宜居环境,吸引人才流入,提高吸收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知识技术溢出的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禀赋和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产业链的创新升级,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帮助构建新的发展格局。